先帝不以臣卑鄙翻译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原文选段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该句出处 该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
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
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
建安十二年
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建兴元年
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是什么意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降低自己的身份猥:降低身份,枉:屈尊相访,三次屈尊来到草屋里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怀激动,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文言翻译:先帝不以臣卑鄙
1.出自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之《出师表》
2.【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译文】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4.【字词解释】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卑鄙”是指身份卑微,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该句出自《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怎么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 所以 那个 《以》 是 《因为》 的 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必须知道古文里多是单音节词语,而现代汉语里多为双音节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