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还是西方的爵位,各爵位之间怎样划分的呢?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还是西方的爵位,各爵位之间怎样划分的呢?

首先说明一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中国爵位,起源于周朝,欧洲的爵位也分五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对照中国爵位,将欧洲爵位也称为“公、侯、伯、子、男”。所以大家不要误认为这些爵位是欧洲,这些爵位都是血统纯正的中国货。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最先出现于周朝,《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而《礼记·王制》中也写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 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过虽然周朝文献明确记载了当时的爵位分为五等,但今天史学界对于这五等爵位的真实性还尚有争论。

目前认为在商代时,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公爵则是在周朝确立的。周代最高的统治者称“王”,也就是周王,周天子,除此以外其他的诸侯分封五等爵位。举几个例子。

公爵国:宋国、虢国侯爵国:鲁国、燕国、蔡国、卫国、晋国、杨国、薛国、陈国、齐国、朝鲜国伯爵国:秦国、杞国、毕国、霍国、郕国、曹国、郑国子爵国:吴国、楚国、邾国、莒国、巴国、耿国、越国男爵国:许国已知的唯一一个男爵国春秋初期诸侯国到了秦汉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被废除,秦汉两朝施行“二十等爵制”,这二十等爵位由低到高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汉朝称“列侯”除了上述爵位外,汉朝还恢复了王爵,但是在汉高祖之后,王爵只授予刘姓宗室。“二十等爵制”到了东汉末年出现变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又进爵魏王,打破了两汉时期非宗室不得封王的传统。曹丕称帝后,“二十等爵制”被彻底废止,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重新恢复。

此后这些中国的爵位多有变动,此后又增加了郡王、县王、国公、郡公等爵位,不过这些爵位都是根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衍生出来的,而子爵和男爵则时而废除,时而恢复。到了明代,爵位只剩下了亲王、郡王、国公、侯、伯五等爵位。其中亲王只授予皇子,郡王一般也是授予皇子,但也可以授予开国功臣,或者在战乱时授予武将,只是异性王不能世袭郡王爵,等传到第二时代则只能降为公爵传世。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就曾被永历帝受封为潮王,这是一个亲王爵,而郑成功则以“异性不可授亲王”为由坚辞不受。之后永历帝朱由榔改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并且这个爵位在郑成功逝世后传给了儿子郑经,郑经去世后又传给了郑克爽,直到郑克爽投降清朝,延平郡王一爵共传了三代。明代的爵位等级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少的,而到了清代,爵位再度繁多复杂起来。清代的爵位共有三套系统,分别是:宗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单拿功臣爵位来说,清代的功臣爵位等级非常多,不仅恢复子爵和男爵,除了公爵分成三等以外,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每一级都分成三等。

男爵以下还有:轻车都尉共四等骑都尉共二等云骑尉恩骑尉这些爵位加起来总共有27等之多,而汉臣一般最高只能封侯不算八旗汉军,如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

公、侯、伯、子、男 这五等爵位有什么含义?

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是古代当朝皇帝对有功之臣或皇亲贵戚的封赐,用来显示他们的地位不同于其他人,也为了拉拢臣子,巩固皇权,确保皇帝的天下能长久。这五等爵位所对应的地位是不同的。

公侯伯的地位是最高的,也统称为诸侯。公爵取义公正无私,能为百姓公正的做主,得到百姓的拥戴。公爵一般得到皇帝的封赐是最大的,获得的封地也是最多的。不过一般只有皇帝信任的人或者为皇帝或朝廷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才能获此殊荣。晋朝的陶侃,因为他对晋朝的安定做出了贡献而位列公卿之位。

侯爵,一般是在社会上有美好声名的人,总被百姓称赞,有贤名,对皇帝无条件顺从,支持皇帝的决策。获得侯爵的人上朝需要手拿用玉器制成的人形信圭,用来提醒侯爵要保持谨慎。比如西周时的侯爵,在自己的封地里可以自由支配所有的财政收入,但是还需要对西周缴纳一定的赋税,也要维护西周的疆土,如遇战争也要提供一定的兵力。

伯爵,伯在古代是“长”的意思,它没有公侯的地位高,权益也没有公侯的大。虽有封地,但是面积相对小了些。伯爵上朝拿的是玉器制成的躬圭,相对于侯爵的信圭,伯爵的躬圭像是人在鞠躬弯曲时的形象,预示伯爵的鞠躬不亢。

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爵位都相对较小,他们的封地、车旗、衣服等都是以五为节点。在当时,他们只是受到皇帝命令去治理国家的人,跟普通官员其他没太大区别。公侯伯子男这五等侯爵,都是可是世袭的。

只不过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在后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毕竟皇帝都想要整个天下都属于他。

“公侯伯子男”,对应的分别都是什么爵位?

公、侯、伯、子、男等名称,是爵位,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虽然源于周朝,但在周朝之后并不兴盛。

秦汉实行的是二十等军爵制。到了曹魏才开始将公侯伯子男作为爵位赐予大臣。历朝历代的爵位获得难度,则大不相同。大部分的朝代里,爵位仅仅赐予有军功的人,文官很少能得到爵位。而封侯爵就成为了武将的最高追求爵通侯,一句“李广难封”把李广寒掺了两千年,就是因为他没混上个侯爵。

所以在唐朝以前,皇帝一般会把爵位赐予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将和有军功的文官,比如“汉寿亭侯”关羽,“汉武乡侯”诸葛亮,就是这种类型。但唐朝的时候,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唐朝立国的时候为了团结关陇集团,拉拢隋朝旧贵族,打进了长安就开始封爵,让唐朝皇帝很是头疼,开中国滥爵之先河。

到了宋朝,赵家皇帝更是慷慨,不仅武将有爵位,文官也不能落后!而且上来就给最大的,像苏轼的弟弟苏辙,死后追赠魏国公生前是伯爵,司马光也是公爵。而王安石和韩琦更是生前是公爵,死后追赠王爵!给文官封王这是历朝历代都极其罕见的事情,但是人家宋朝就做了,不仅给文官封,还给太监封,童贯也是王爵。不过到了明清,皇帝们觉得宋朝这种搞法还是不行,封爵太滥,让爵位不值钱了。

于是他们决定缩减编制。明朝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爵位,而且授予的概率极低,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高级爵位都被朱元璋干掉了,没剩下几个。而清朝则不然,清朝干脆就不怎么封。

除了建国的时候立下大功的功臣们和旗人,汉人们想获得一个爵位极其困难。曾国藩那么大的功勋,也不过只得到一个侯爵,而被慈禧称作“再造玄黄”的李鸿章也不过是个伯爵,而且两人的爵位继承还要降级,公爵更是几乎没有。综上所述,爵位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是我国西周时期创立的五等爵位制度。

公侯伯子男是什么制度?

01 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的爵位制度。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也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的爵位制度。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公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侯 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

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齐桓公会盟诸侯一同尊周王以后,周王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侯爵升为公爵。并将女儿嫁给齐桓公,由同姓诸侯鲁公主婚。

伯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护驾有功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子爵改成伯爵。

子 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楚国国君开始的正式书籍记载为子爵。后来其国君请求该封爵位不成而自封楚王。

男 《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公侯伯子男 始于哪里,又是如何的等级?

始于周代,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一.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二.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

三.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

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护驾有功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子爵改成伯爵。

四.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

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楚国国君开始的正式书籍记载为子爵。后来其国君请求该封爵位不成而自封楚王。

五.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扩展资料:中国古代爵位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

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公侯伯子男爵位高低是什么?

“公侯伯子男”爵位高低排序: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代的封爵夏商时期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周朝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公侯伯子男是什么制度公侯伯子男是我国西周时期创立的五等爵位制度,我们发现西方,主要是英国的爵位大致也是五级,也就是说是中国根据本土的习惯说法给出了这样的翻译。如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在英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

也就是说远远不止这五个。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含义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含义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周以礼治天下。

所谓礼,实质就是等级和规则。五级爵位符合周文化的特征,并且可见诸于史籍! 公、侯、伯三爵地位较高,总称为诸侯。而诸侯都是有国者,可以设立宗庙社稷祭祀。子爵、男爵,大略为武士阶层一类,一般是国的构成组份,所授多为立功卓著者,以及边远部族首领一类。也就是说,子爵、男爵都是公、侯、伯的附庸,并没有独立的权力。

古代历史纪录首先是国家史,记录的都是公、侯、伯这些显赫的人物,而子、男是没有那个地位去显摆的。公是一个很特殊的爵位,他不仅享有封国,还拥有更多的权势,既是封爵也是官职。 诸侯在周代,实质就是特定意义的行政区划。

周初分封诸侯70多个公侯伯,显然子男的数量比这个要多得多。要让天子管到800诸侯,呢就像今天让国家元首管到县官一样,完全有悖于管理学原理。 因此,诸侯在周代是有特定意义的,对于低级爵位,并不享有参与中央实务的权利。

周王朝统治者并不缺乏政治智慧,爵位的分列并不仅仅在于封国,自然也不会树立足可以与中央政权抗衡的诸侯。尤其三公,其势力必然是要限制和制衡的—-在封国上他们与其他侯爵并无明显差别,毕竟疆土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 楚国是从荆蛮发展来的。

荆蛮原不过是边疆部族,势力范围小,文明程度低,在周人的记忆里,荆蛮还是蛮族的概念。楚国先人在当时算边远部族,爵位最多为子爵,够不上诸侯的级别,所以当身为天下之主天子的周王举行盟誓的大会时,楚人也没有资格去参加这个诸侯的聚会,因此而深受刺激。发达以后最早称王,意谓与周王并列,算是一个报复。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中国的。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中国古代爵制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

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

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

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古代的等级是怎么分的.公候伯子男又是什么.

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代的封爵夏商时期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周朝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秦朝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汉朝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

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

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晋南北朝曹魏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两晋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

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南朝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

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北朝北魏道武帝皇始元。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QQ:243371741,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