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什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一.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三.造句同学们都应该有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解读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好学。
四.作品介绍《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教诲学生从不倦怠。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扩展资料原文《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解读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好学。造句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品赏析本篇主要讲读书的过程遇到问题该如何面对,不懂就要问,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读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读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默默坚持。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有爱心和耐心。
头两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中间三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两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自己,学而不厌,指导教育别人我们应采取取诲人不倦这种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出自:《论语•雍也》原文选段: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扩展资料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人物成就: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孔子一生游历丰富。
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