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指的是哪三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并非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而是指地名“三户津”。这句堪称神预言的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借由太史公的妙笔,流传千古。
典故出处秦行暴政,百姓不堪其虐。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天下英雄,纷纷响应。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今河南项城,故姓项氏。秦将王翦灭楚,杀项燕。项氏子孙逃至沛国下相。
项羽随叔父项梁其父即项燕学书习剑,皆不成。项梁怒叱其不争气,项羽说:“书只是用来记名姓而已,剑仅能一人敌,都没什么可学的,要学当学万人敌。”项梁因杀人,带项羽至吴中避仇。
及闻陈胜已称陈王,江西皆反。项梁于是举吴中兵,遂为会籍太守,项羽为裨将。乃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得众六七万人,驻军下邳。
陈涉称王六月而败死。范增时年已七十,居家为民,而好奇计。往军中游说项梁,说:“陈胜之败,本所应当。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怀王入秦被扣,身死异国,楚人至今怜之,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先举事之时,不立楚之后人而自立,少楚人附之,其势难长。现在您起于江东,楚将蜂拥而至,争来归附。
正是缘于您世世为楚将,能复立楚之后人的原因啊。”于是项梁听从建议,于民间寻得正在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为王,仍称楚怀王,以从民望。都于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项梁率军既破秦军,又斩李斯之子李由,更加轻看秦军,而有骄色。
随后在定陶被章邯击败,死于城中。章邯又渡河大破赵军,赵王歇、将军陈馀、赵相张耳率众走入巨鹿城。秦军遂围巨鹿。赵国由陈馀写书向诸侯求救。
诸侯军共救赵,初战不利,众心不安,计无所出。项羽乃破釜沉舟,率楚军击秦,奋勇无敌。秦军败,章邯退至棘原今河北平乡南,项羽列军于漳南,两军相持,而秦军数败。
赵高不欲让章邯立大功,于秦二世面前进谗言,秦军心离散。项羽引兵渡三户邺城西三十里,与秦战,再破之。章邯进退失据,使人见项羽,欲相约攻秦,共分其地。
项羽也因粮少听其约,与之盟于殷虚上。章邯既降,项羽立之为雍王,留于楚军中。随后,怕秦人不服,难以管束,项羽竟夜阬杀秦降卒二十余万。至此,秦军再无战斗力。
而沛公也已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王子婴降,秦灭。也可以说,楚军灭秦于三户。
三户辨析【集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索隐】:臣瓒与苏林解同。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说皆非也。
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正义】:按:服虔云“三户,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
《括地志》云“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於三户,故出此言。后项羽果度三户津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还是一定要灭亡秦国。原文: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西汉·司马迁历史典故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项王的部队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楚虽三户是指哪三户 楚虽三户的意思
1.楚虽三户是指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
2.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
3.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楚虽三户是指哪三户
三户指的是楚国三大姓,即屈、景、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还是一定要灭亡秦国。
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句堪称神预言的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借由太史公的妙笔,流传千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学术界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法:指地名,位于丹江口水库今淅川县老城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及古丹阳城,为楚先祖立国所在地,也是楚先祖宗祠所在地。
第二种说法:指楚国立国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种说法: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的三户”是指哪三户?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的三户”是指哪三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是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大意是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
在秦朝覆灭之际,范增游说项梁时对其说,当初秦灭六国的时候,楚国是最无罪的,楚怀王被诱骗到秦国后再也没有返回,楚南公就说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秦朝时代的名言,表示:“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不是三户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几户人家,几个人的意思。“楚虽三户”是指楚国的三个氏族,楚国的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就是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这句名言是比喻即使弱小,但是团结在一起也能成功,代表有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暴,奋起推翻秦朝统治,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只是一句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但除了代表了一种坚定信念之外,最终又不可思议地和历史发展过程吻合。
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斩首了楚国5万人,攻占十六座城,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熊槐赴约,之后秦昭襄王食言把楚怀王扣押,逼迫楚国割地保命,被楚怀王拒绝,之后被秦国一直囚禁到去世。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这个事情直接使得秦楚之间的关系彻底崩坏,在楚怀王被秦国扣押期间,楚国立太子熊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楚怀王最终忧郁成疾,命丧咸阳,虽遗体被送回楚国,但楚国人非常伤心。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名言,最终无比正确地印证了预言。
事实上,最终把秦朝推翻的也正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死了秦王子婴,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秦国囚禁楚怀王的做法也被当时的各诸侯国反对,一位堂堂万乘大国的国君,竟然被另外一个秦国阴谋拐骗并且囚禁在异国他乡长达三年之久,楚怀王却始终不失气节,没有辜负国家,最后凄惨死在敌国,也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以致于后来反秦的起义军都喜欢打着楚国的旗号。《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名言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也不工作,喜欢琢磨奇计,范增在陈胜吴广起义时已经七十岁,开始参加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因下大雨不能预期打到目的地,按照秦朝的律法是要被杀头的,在情急之下,二人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官员,发动了兵变,历史上便有了“陈胜吴广起义”,因起义的地方是在大泽乡,也称为“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原六国贵族也开始复国运动,楚国也有人参加到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姓世世代代为将门,在楚国享有盛名,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羽参与到起义之中,二人杀死会稽郡太守,号召楚国遗民开始起兵反秦。在项梁率领会稽子弟兵渡江后,成为了反秦斗争的主力,七十岁的范增前去投奔项梁,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
此时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范增对项梁说,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本就是应该的,当初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辜的,自从楚怀王被秦国诱骗扣押没有返回后,但楚国人依然还同情他,而楚南公也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而今陈胜起义,却不立楚国的后代,反而自立为王,势运不会长久。如今项梁起义,有那么多的将士追随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
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楚虽三户是哪三户 这句话是战国末期,一个叫做南公的楚国人所说,被收录到了《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在赵国灭亡后,楚国就成为了战国当中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一二的国家,亡秦这一事业,最先起于楚,又最终成于楚。 关于三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姓,分别是“屈”、“景”、“昭”,古代这三个姓氏的楚国人最多,而且很多都是楚国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人物可以说就是屈原了,当时除了楚国三户以外,还有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之说法,而楚地人性情刚烈,敢于反抗,作为秦国邻国的他们时常和强大的秦国发生战争,因此楚国对于秦有着十分强烈的仇恨。程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范增投奔项梁,就奉劝他在楚地起事,因为“秦灭六国,楚国最冤。
”东汉的学者苏林也认为:“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 而关于三户的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地名,西晋学者臣瓒觉得三户是姓名的说法并非正确:“复国报仇之大任,期之谁何三家之小民,皆望文生解,非其义矣。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之文,因谓三户是地名。
孟康遂称后项羽果渡三户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谶。不悟三户之为地名,本由楚起丹阳,以其三族而名发迹之地。” 臣瓒的意思也很清楚,三户指的是如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楚国在此地建立了三户城,有着楚人三王之族的庙堂,而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占据地险,进可攻退可守,当年楚将项羽正是从这里渡过河口,大破秦将章邯。三户的名声也就打响了。